近日,城区上站街道窑坡社区工作人员组织辖区居民代表、南大街51号楼底商代表,同时邀请城区环保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就“南大街51号楼1楼临街饭店油烟扰民”一事,进行集体协商。
“临街饭店油烟机嗡嗡响个不停,产生的油烟使附近的居民不敢开窗。”“我家临街的那一扇窗的窗台上满是油垢。”……
协商一开始,几位居民纷纷表达油烟和噪音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。
“我们已经很注意了,油烟并不多,而且噪音也不大。”一位饭店店主表示,他所租用的房子属于底商,用来开饭店并未违反相关规定。
双方各执一词,不能心平气和地协商。此时,窑坡社区主任刘栓怀开口说道:“这事已经存在好多年了,相关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协调过,但因种种原因,一直没有得到解决,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的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商议的形式解决。”
对此,城区环保局参与协商的相关负责人认为:“居民反映的三家饭店,厨房油烟都是通过自建铁皮烟道伸向小区路口进行排放的,每天中午和晚上用餐高峰期,不仅飘出的气味难闻,给附近住户造成影响,而且还造成了环境污染。"
这名负责人补充道:“做饭不应使用炭火、饭店没有安装油烟净化器、即使安装了净化器不经常清理也起不到作用。”
在随后的协商过程中,底商代表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,并与参会人员积极协商油烟排放的处理办法,并承诺还居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。
“单独调解10次,不如集体协商一次。”看着多年的难题得以化解,刘栓怀深感社区集体协商制度的力量。
刘栓怀说,如今的“社区集体协商”制度与过去的“民情议事厅”相似,但又不完全相同。
“‘民情议事厅’是社区居民通过议事厅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一个缩影。只要工作人员收集居民反映相同问题达到三条,社区议事厅就要‘开庭’调解。”刘栓怀说,社区会同物业代表、居民代表等,并设置相应的“当事人”“原告”“被告”等牌子,社区则是扮演“法官”的角色。
通过“开庭办案”的方式,社区确实解决了不少矛盾,但后来就收效甚微了。通过调查走访,刘栓怀了解到“当事人”的称呼,居民尚可接受,但“原告”“被告”的说法,大家很排斥。
此外,由于社区“民情议事厅”的涵盖范围仅局限为“居民矛盾”,可调解的范围有限。
在“民情议事厅”的基础上,社区本着“协商于民、协商为民”的目标,创新性地建立“社区集体协商”制度,扩大了协商的范围,回避了居民敏感的称呼,收效良好。
“就是坐下来聊天,在聊天中协商解决问题。”刘栓怀说,社区负责组织当事人和相关部门人员面对面交流,由单纯的“调解者”转为“组织者”,避免了跑腿费嘴难解决问题或传达不准确的情况,提高了协商调解的成功率。
“有问题、有矛盾,大家面对面交流协商,哪怕是‘针尖对麦芒’也有化解的可能。”刘栓怀说,社区集体协商就是搭建这么一个面对面的平台,居民很认可。